有「建筑诗人」美誉的台湾国宝建筑巨擘王大闳于5/28辞世,享寿101岁。其最知名建筑作品是国父纪念馆与外交部等,皆对台湾建筑界的发展有极大且深远的影响。
他是首任外交部长王宠惠的儿子,也是华人第一代最早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洗礼的标竿性人物,他虽受西方现代建筑启蒙,但总是思考如何将中国传统建筑的形式与空间美学接轨。审视四十多年的建筑师生涯,王大闳回顾一生不觉得自己有太大成就,惟一足以告慰自己的使终忠于自己的理想,不论别人是否新赏我的作品,我总是尽其在我。
回溯至1965年,王大闳设计国父纪念馆时,蒋介石想要让屋顶有清代宫殿的风格,一度延宕进度,后来王大闳说服蒋介石,认为孙中山革命就是要推翻满清,要是纪念馆仿效清朝宫廷模样,对孙中山不就是一种讽刺。后来才改採文官纱帽造型的屋顶,隐喻权力的象徵。
而王大闳儿子王守正提到,王大闳最大的遗愿是未能完成登陆月球纪念碑。登陆月球纪念碑的创作,源自王大闳的太空梦,1967年王大闳就完成登陆月球纪念碑设计案,1969年阿姆斯壮左脚踏上月球第一步后,「登陆月球纪念碑」随之完成最后设计。高252.71呎的纯白纪念碑,象徵月球与地球之间的最大距离252710哩,纪念碑由两片高窄的碑塔组成,内部围成一间纪念堂,洒落的阳光来自上方一道直直挑空至顶部的窄缝,创造出有如教堂般的肃穆。王守正表示,王大闳建筑研究与保存学会有意推动完成登陆月球纪念碑,希望藉由后人的力量,完成王大闳生前的梦想。